【聚焦精准扶贫】刘文强:政策帮扶摘穷帽 身残志坚奔富路

“我在这里打工,每天可以挣160块钱!”最近,49岁的贫困户刘文强很忙,天一蒙蒙亮,他就来到离家不远的百里荒康养小镇打工。

刘文强的家,位于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二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从他记事起,一家人的生活就十分拮据。父母有9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让他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更不幸地是,他只有3个月大的时候不慎掉入火盆,造成视力二级残疾,脸上也留满了疤。长大后,哥哥姐姐相继成家搬离大山,没有文化、身体残疾的他只能与父母相依为命。

即便如此,他心中依然藏着致富梦,为了早日摆脱贫困,他有空就在附近打零工,摸索着干养殖,挣了点钱成了家。2004年,随着女儿的出生,他感到生活有了奔头。可好景并不长,因为受不了大山的贫困,来自外地的爱人最终选择离家出走。那时,他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上学的女儿,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2014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是屋漏偏风连夜雨,就在第二年,在去工地务工的路上,由于视力障碍,他不小心撞上了倒塌的电线杆,摔伤了后脑勺,留下了听力减退的后遗症,这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后来,各级扶贫干部来到他家里开展帮扶,为他落实了低保、残疾、医疗、养老、教育等多项扶贫政策,为他消除了后顾之忧。可如何持续增收?帮扶干部鼓励他通过发展产业致富,并落实了产业奖补政策。

他再次燃起了希望。2016年,他把家里的旱地利用起来,尝试着种了8亩田的苞谷和1亩田的西红柿,产生了一定收益,虽不多,但极大地鼓舞了信心。

随后他又养了8头牛和30多只鸡,每天起早贪黑,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同时,帮扶干部还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一起想办法、找销路。2017年底,刘文强收益达到了3万元,顺利脱了贫。为巩固脱贫成效,村里还根据实际情况和就业能力,给他安排了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可增收4000元。

他同时尝试着发展蜜蜂养殖项目,帮扶干部为他送来帮扶资金3000元,后来收获土蜂蜜35公斤增收近3500元。他还养了9头牛、60只鸡和两头猪,为家里增收5万元。同时,女儿顺利考上了县职教中心。一家人也住进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2019年,他养了10头牛、80只鸡,年收入达到6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今年,村里正开发旅游项目,除了继续干养殖,闲不住的他经常抽时间到家门口的工地上打工,预计可增收8万元。

“只要我们满怀希望,埋头苦干,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刘文强坚定地说。


云上远安通讯员:向晓红、赵超

责编:刘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