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诗画远安 幸福绵长

美丽县城

徽派古建筑高安楼

七彩马渡河

水天一色

宁静山村

丹霞山水

九龙村翟家岭

龙凤村庞家湾

九子溪小区

嫘祖故里,诗画远安。近年来,远安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发展一方经济、繁荣一方文化、涵养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和崇高事业来抓,以全域旅游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创建过程中,远安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18年,全县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脱贫人数占比15.7%。2019年,共接待游客90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高居全省同类县第一。

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远安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丹霞山水,青山秀水缠绕,构成具有田园牧歌式的全域旅游画卷。如何开发好这座绿色金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远安县坚持“全域旅游富民战略”,以全域旅游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远安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2011年,远安县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201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景区化”建设。2014年,将“全域景区化”上升为全域旅游。2015年,确立了“全域旅游富民战略”。2016年,将“全域旅游富民战略”作为“十三五”全县四大战略之一,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设立湖北省首个县级旅游委,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书记接力,持续推进”,并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县直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分值占比23%,形成强大的创建工作合力和推动机制。

在政策保障上,编制《远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远安县“全域旅游富民”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旅游向西、工业向东、城市居中、整体向南”的发展布局。聘请高校专家、顶尖规划团队负责人为旅游产业发展顾问,积极争取旅游专业知名教授挂职副县长并下派指导“多规合一”建设。出台《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财政配套资金年均5000万元以上,累计奖励A级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民宿、旅游厕所等2000万元以上。创新旅游项目供地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多规合一”“点状供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近年来共为旅游项目供地3000多亩,预留用地5000亩以上。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核心景区,成功推出以2家4A级、4家3A级为代表的13个重点景区、2家四星级酒店以及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延伸多元业态,将县城打造成为产城融合中枢和全域旅游集散地。联合与远安接壤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夷陵区共同打造并争创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省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远安土泥鳅等特色餐饮、“远来珍好”旅游商品公共品牌深受游客青睐。升级民宿产业,全县挂牌营业客栈民宿、农家乐1000多家,其中国家金宿级民宿1家、中国金牌农家乐13家、五星级农家乐6家。在云顶高山、丹霞河谷、九龙烟霞、武陵汤池打造全域四季旅游,形成“道教圣地鸣凤山、丹山碧水金家湾、瑶池温泉武陵峡、梦幻神奇太清洞、横鼎激情大漂流”五大文旅名片。

同时,城乡交通旅游化,构建通达大循环。按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城乡道路景观化,建成集城乡绿道、马拉松赛道、风景廊道、自驾游道于一体的旅游风景道路400公里,远安被纳入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一体化试点县。旅游风景道路将旅游景区、县城集镇、美丽乡村一线贯通,全域联动。

强化服务提升了旅游品质

沮河两岸又是满山红叶时,拥有一峡连四洞的自然奇观和天然温泉的武陵峡口生态景区,以古村落宅院开发观光休闲旅游,兼顾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农耕民俗文化水果采摘、餐饮住宿的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龙凤村,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质的配套服务,使远安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地。近年来,远安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2%、21.4%。

为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远安县构建全通畅旅游交通,境内高速和国省道直连机场、火车站,内部旅游交通全部达三级以上公路标准,旅游专线、旅游客运班车直达景区景点。配套立体式服务功能,实现景区、旅游公路、旅游点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公路服务区、集散中心、旅游驿站开展全程咨询、自驾游后备箱服务。实现无障碍自助旅行,景区通讯信号、无线WIFI、智慧旅游系统全覆盖。

扎实维护旅游安全,保障游客权益,联合执法驻点管,在重点景区设立警务室、诉讼服务室及维权工作站,确保旅游市场秩序良好。安全领域常态防,常态开展旅游综合环境、景区景点、安全隐患、消费维权“四大整治行动”,全县无重大旅游市场投诉、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积极倡导文明游,打造“远小马”“河小青”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县旅游驿站、拈花谷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全域提升城乡环境,全面关闭煤矿,取缔砂场,推动化工、森工企业转型升级,森林覆盖率76.49%,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00天以上,全域水质达Ⅱ类以上标准,守住了绿水青山。持之以恒护洁美城乡,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智慧环卫全覆盖,“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成为常态。文明诚信净乡风民俗,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被纳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试点县。

精心塑造旅游品牌,以建设湘鄂旅游黄金走廊乡村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唱响“嫘祖故里、诗画远安”旅游品牌。常态化举办嫘祖文化节、田野马拉松、汽车越野赛等精品赛事,进一步提升远安旅游品牌。尤其是被评为中国金牌赛事的全国首个田野马拉松,跑友云集、激情绽放、好评如潮。推广贴心套餐,设立“远安旅游护照”,实现一本“护照”游远安。

搭建“一心、一网”,引领旅游智慧化。远安是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应用试点县之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旅游资源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数据分析平台的全域旅游大数据智慧中心,实现旅游监控网络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坚持“线上+线下”“软件+硬件”相结合,完善智慧设施,提升智慧服务,实现“一部手机玩转远安”。

理念创新助多产融合发展

在远安县城古城墙下,远安人点燃本土美食和时尚娱乐的烟火气。隔河相望的桃花岛生态湿地公园,集观光休闲、健康运动、休闲农业展示于一体,将田园景观引入城市空间,成为远安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会客厅”。

为了以旅游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域旅游统领各项发展规划,率先开展全国城市设计和全省“多规合一”两项试点,分层次打造“精致县城、风情集镇、诗画村庄、靓丽社区、梦里老家”,将全县打造成为城乡协调、功能完备的宜居、宜业、宜旅的大景区。

旅游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由“全域景区发展型”升级为“红绿依托多产融合发展型”。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之“红”,富集的生态资源之“绿”,推动文旅、农旅、城旅、工旅、体旅等多产融合发展。

把集镇变成展馆,以文旅融合的理念建设风情集镇。嫘祖镇以3A级景区为中心、化石古街为轴线、国家级非遗嫘祖信俗为传承,建成文化展览地和旅游体验地,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旅游名镇。

把农田种成风景,以茶为景,建成鹿苑黄茶产业公园;以菇为媒,打造茅坪场香菇小镇;以米为品,兴建远安瓦仓大米产业园,瓦仓大米、垭丝手绘方巾荣获湖北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远来珍好”旅游购物品牌闻名遐迩,深受游客青睐。

把民房变成客房,精心设计24套特色农房图集,引导农民把民居改成客栈。共发展民宿、农家乐1000多家,其中国家金宿级、银宿级各1家,中国金牌农家乐13家,五星级农家乐6家。建档立卡贫困村龙凤村,以村企共建模式打造出“拈花谷”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扶贫”的样板。

坚守生态本底,培育绿色产业。引导一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投资开发旅游、农旅融合项目80余个,建成鸣凤山、武陵峡口、嫘祖文化园等一批A级景区,争创环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景区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乘势而上,广大农民从卖产品到销售风景和环境,激活了美丽经济,形成了绿色产业。

全域旅游推动高质量发展

远安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推动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使全县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增强了远安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强劲抓手,远安形成了旅游业助推工业、带动农业、主导三产的新局面,使传统产业链条得以加粗延长,实现“一业带百业”,有效激发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全县产业结构由1:6:3调整到现在的1:5:4,2019年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达17.6%,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远安把全域旅游建立在天蓝地净的青山绿水之上,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带动群众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转变,“家家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流动风景”的意识普遍形成,全域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整体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全县以全域旅游标准构筑“小尺度、低密度、高品质”的精致县城,布局“依山就势、逐水而居、错台组团、街巷里坊”的特色小区,建设“文脉延续、功能现代、投资理性”的农房,延伸串联山水、田园和村居的生态绿道,构建美丽中国的远安图景。

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远安将农区变景区、农田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企业发展、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通过旅游脱贫的人口占总脱贫人口的15.7%。全域旅游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也带旺了乡村人气,改善了社会环境,推动了县域高质量发展,提升了远安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远安县坚定不移地以“全域旅游富民”战略为统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加快了远安高质量发展步伐。

远安,宁静致远、幸福久安。

远安县委宣传部、远安县文化和旅游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