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小评】【地评线】东湖漫评: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用产业之“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陕西省柞水县依托科技资源,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山西省大同市围绕“小黄花”建成大基地、带动大产业,绘出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湖北省远安县大力发展乡村游,深入推进“旅游+观光”“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探索民房变民宿、村民变“股民”、田园变“公园”、风景变“钱景”乡村游新路径,国家级金宿龙凤村拈花谷成为游客的“诗与远方”,全国最美宜居村庄金桥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里老家”,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瓦仓大米成为游子“儿时的记忆”,远安剁酱让游客怀念“妈妈的味道”……独具特色的乡村游成为远安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既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片更加闪亮,也让远安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绘图:张成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不强、农民不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振兴。所以,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因村施策,不盲目跟风,避免“一窝蜂”、同质化。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做实做大做优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把“土特产”打造成“高大上”,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增强“土特产”含金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辟农民多元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要不断补链、强链,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要充分结合特色资源,开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要量的扩张,更要质的提升。要放大“土特产”规模效应,集中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抱团式”经营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促进乡村产业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还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真正让农民一起干、有钱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仅是农民增收的现实基础,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措施。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景。相信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定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早日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来源:东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