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饭店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引导广大饭店业经营主体诚信经营,扩大优质供给,并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规范之中。餐饮浪费是造成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仅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应有之义,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必然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是一场“持久战”。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今年是《反食品浪费法》施行的第二个年头,从各地反映来看,其在推动禁止餐饮浪费、节约食品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起到了良好的震慑和教育作用。前不久,江苏南京一家酒店因在承办相关会议后倒掉43瓶未喝完的水,且未在醒目处张贴反浪费标语而遭到处罚,引发网友热议。这再次提醒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仅仅是倡导和号召,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条文,人人都应该遵守,也必须遵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14亿多人吃饭问题就是“天大”的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再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推动粮食节约的必要性。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九连丰”,但依然不能忽视需求端的巨大消耗。保障粮食安全如同维持一个“蓄水池”的平衡,如果肆意损耗越多,那么储备将越少,不仅生产端的压力变大,“缺水”的风险也将加大。当前,在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稳增量”的同时,我们要把更多精力用在节约粮食、抵制浪费上,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漏水”损耗,保障“大国粮池”活水不断,一片安澜。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下馆子”“吃大餐”成为很多人的常态,节约粮食的意识却有所淡薄,浪费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令人痛心。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浪费粮食的行为跟物质不断充足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不少人请客吃饭,喜欢“爱面子、讲排场”,点一大桌子菜,吃不完也不屑于“打包”,吃一半浪费一半。另外,网络直播的兴起让“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盛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浪费食物的负面效应,助长了不良饮食文化。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勤俭节约不是一句空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大整治惩处力度,创新宣传教育手段,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餐饮企业当自觉遵守《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规范经营、主动提醒,在提高服务和菜品质量上下功夫,用“好味道”征服消费者的“胃”和“心”。大众应从自己做起、点滴做起,健康饮食、按需点餐,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养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避免“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浪费”。相信在各方“双向奔赴”的努力下,节约粮食的好风尚必将蔚然成风,成为社会共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节约粮食,是美德,是素质,更是责任。我们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具体行动中,做节约粮食的倡议者、维护者和践行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正能量。
文字作者:李博文
来源:东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