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小评】凝聚校家社三方合力,用“真心”呵护“童心”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健全了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体制机制,为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提供了遵循,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2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我国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落实上,就是要凝聚校家社力量共同呵护孩子们的“童心”。

对于学校而言,除了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外,更应该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整治教育功利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规范教育管理。同时,通过开门办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普查、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幸福感。譬如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印发的《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中,将“严禁违反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随意调整、增减课程,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纳入12条负面清单之一。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障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后盾,应该给孩子塑造和谐、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今年1月,来自长沙浏阳的一位父亲在儿子家长会上的暖心发言“成绩好就报效祖国,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引发全网关注,这位睿智的父亲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上了生动的一课。一方面,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受教育过程中的可塑性,摒弃唯分数论、唯名校论、唯清北论、唯状元论的想法,少一些“鸡娃”,多一些陪伴,引导孩子培养正能量兴趣爱好,激发孩子在玩中学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应该摒弃“好为人师”的思想观念,在与孩子有效互动过程中自我沉淀,给予孩子适当的民主与平等,同时,充当孩子的“情绪树洞”,带着接纳与理解态度认真倾听孩子们在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做孩子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让他们更有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社会应该搭建服务平台全力守护儿童成长。全国首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5.2%的乡村儿童存在抑郁风险,相较于城市儿童,乡村留守儿童多、生活条件相对偏低、自我调节能力偏弱,加之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们往往不会因心理健康问题向他人寻求帮助,其心理问题更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建议依托村(社区)基本治理单元,对辖区内的儿童进行全方位摸排走访,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对问题家庭和问题儿童进行干预,对于贫困、家庭成员有家庭暴力或犯罪史、残疾智力障碍等特殊家庭及时提供帮助,减轻负担。同时,鼓励专业医疗机构、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社工和志愿者等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让关心儿童心理状态成为一项常态服务,全力守护他们的成长。

让我们携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用自己的力量共同去守护孩子们“心田”,让他们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中共远安县委宣传部 齐航

来源:三峡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