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融媒讯(记者 张梦萌 通讯员 程彩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实施细则中指出,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远安县河口乡襄宜高速的施工现场,为了保护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曾家湾民居,项目团队放弃了高效的爆破方式,采用掘进的方式进行施工。
近日,在距离远安县河口乡漳沐村曾家湾民居600米处的襄宜高速宜昌段K56路基施工现场,施工队正在进行施工作业。与传统施工场景不同,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轻柔的掘进声——这场“静音施工”,为曾家湾民居撑起“保护盾”。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襄宜高速一标段一工区经理于天波 表示:“我们原设计是爆破的方式,现在为了保护曾家湾古民居,减少施工影响,我们采用机械开挖的方法在开挖作业,作为企业,对地方一些重点文物的保护,也是我们应该采取的一种措施。”
曾家湾民居群位于远安县河口乡漳沐村,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规模形成于1846年,其厅井式砖木结构是鄂西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当原设计的爆破施工方案经勘探发现可能危及民居地基安全时,项目团队迅速启动“文物保护优先”机制。经爆破专家多次论证,建设方毅然舍弃高效的爆破方案,改用“挖机+破碎锤”的机械掘进工法,以延长工期为代价,严守文物保护红线。
河口乡党委书记李萌介绍:“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构建起‘政府+专家+企业+群众’四方共治模式,县文旅局全程参与方案评审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施工方联合爆破与路基领域专家反复优化施工工艺;当地村民自发组成监督小组,实现24小时动态看守。这种全链条保护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范例。”
为了守护民居,当地村民自发组成监督小组,实现24小时动态看守。村民曾庆武介绍:“我们每天组织居民定期在施工区进行巡逻,他们施工队也是很文明地施工,也是相当放心。”
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要让文明根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李萌表示:“我们将以此次保护性施工为契机,谋划打造以曾家湾民居为核心的传统村落研学基地,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创新路径。”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