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融媒讯(记者 方李玮 宁垦)近年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扎根我县花林寺镇龙凤村,以“交通先行”打通发展动脉,以产业帮扶激发乡村活力,深入践行“六有六必”承诺,用真心实意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暖心答卷。
要想富先修路。省交通运输厅自定点帮扶花林寺镇龙凤村以来,就将交通建设摆在了优先位置。2024年,省交通运输厅帮扶改造的“石百线”公路全线竣工,公路全长13.4公里,从3.5米拓宽至6.5米,将龙凤村与百里荒景区紧密串联。路通百业兴,三代酿酒的龙凤酒坊最先尝到了甜头。龙凤酒坊厂长王柱章说:“我们龙凤酒坊建造了也是几十年了,原来全都是泥泞路,游客来我们这很不方便,现在省交通厅工作队驻在我们龙凤村,把我们的路搞好了,现在我那个展厅也成了网红打卡点,现在的生意是越来越好。”
省交通运输厅驻龙凤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邵红勇说:“路通了,游客就来了,村民的农产品也能运出去了,这路就是咱们村的致富路。”
路修好了,游客引进来了,但省交通运输厅驻龙凤村工作队想的更多的是留住游客。为此,省交通运输厅在五年过渡期累计投入330余万元壮大龙凤村集体经济,将沿路农房改造成客房,提升景区服务设施。斑驳老旧的土石房变成主题民宿,村民用闲置房屋出租,吃上“旅游饭”。
龙凤村庞府山庄经营者庞铁成告诉记者:“经过几次改造,现在路又宽又好了,周边的游客都能够自驾车过来,直接到我们的门口来,这个天井就是我自己老屋,我本身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自己改造的农家乐、民宿,现在平均一天的话大概七八百或千把块钱。”
如今,龙凤村的通组循环路也修通了,昔日的泥巴路拓宽、硬化、刷黑,延伸到了村民的家门口。龙凤长寿馆景观区、庞家湾拈花谷民宿区、店子垭农耕体验区、百里荒高山康养区等多个景点也依次建成,村民搭上了乡村游的致富快车。
龙凤村山里红农家乐经营者鲍泽新说:“工作队驻我们村以后政策也好了,现在我的生活过得比原来充满阳光了,现在农家乐勤劳点每年收入可以达到几万块钱。”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驻村工作队将产业帮扶作为核心抓手,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新格局,将全村有劳动力的帮扶对象,全部纳入楚园春、庞家湾农业发展合作社帮扶体系,实现“干活有岗位、生产有指导、销售有渠道、增收有保障”。同时,对发展种养殖产业的帮扶对象,进行产业奖补从而提高他们的发展积极性。
自幼右腿残疾的祁世龙曾是村里的困难户,过去主要种植玉米,每亩收入不足千元。经过走访了解情况,工作队鼓励他同步在玉米地里套种中药材,同时为他送来百余株花椒苗,并邀请市农科院专家教他种植技术。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祁世龙成了种养能手,还被选为一组小组长,用自己所长在村里当起义务“兽医”和“货郎”,带动村民共同增收。祁世龙感激地说:“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发展产业,我现在种了十来亩药材,养了二十几头猪,村里还为我安排了护林员工作,现在的生活比原来是越来越好了。”
龙凤村山大人稀,为了更好了解村民各家各户情况,省派驻远工作队创新组建“铁脚板”工作队,用脚步丈量山水,用温情帮扶群众。邵红勇表示,“有路必行、有户必访、有田必达、有情必问、有求必应、有林必巡”——这是省派驻远“铁脚板”工作队的“六有六必”承诺。通过遍访,他们给村民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形象化展示驻村人员情况,为村民提供驻村工作队联系方式,方便村民及时反映问题和需求,截至目前已接听66记电话,内容涵盖民生、环境、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以及政策解读咨询等方面。
苦练“铁脚板”,甘当“和事佬”,常怀“热心肠”。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铁脚板”的印记深深嵌进龙凤村的每一寸土地。截至目前,龙凤村积极融入环百里荒农旅融合示范带建设,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康养等生态旅游业,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快速发展,全村特色产业培育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已实现有劳动能力帮扶对象100%全覆盖,真正让产业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户、每一人。邵红勇表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路宽了,心就齐了;产业兴了,日子就甜了。未来,他们将持续以 "铁脚板" 精神,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全力帮扶龙凤村发展的基础上,三年来,省交通运输厅落实4亿多元交通帮扶补助资金,助力远安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300多公里,全县7个乡镇二级公路通达率、117个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建制村通客车率、乡镇农村物流节点覆盖率、建制村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等均达到100%。如今的远安,路网纵横交织,产业生机勃勃,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