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融媒讯(记者 伍玉华 虞顺意 通讯员 彭果)初夏时节的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景色宜人。晨光未透,蚕农陈启俊和妻子便穿梭在桑园里,指尖翻飞摘下嫩桑叶。露水夹着汗水,渐渐浸透了衣衫,夫妻俩来不及休息,将桑叶装车后,立马往蚕房里赶。
“这批共养了50张蚕种,一张3万条蚕,每天喂三四次。目前一天要吃5000斤桑叶,后期消耗量更大……”在蚕房里,陈启俊将桑叶切碎加工后,开始喂养蚕宝宝。他苦笑道:“马上要去采摘第二波桑叶,还要清理蚕沙、蚕体消毒。养蚕就是个不得闲的事,但亲力亲为更放心!”
今年54岁的陈启俊,是土生土长的荷叶村人,早年在外做生意。六年前,村支书对他说:“你家祖辈都养蚕,手艺好。你做生意朋友多、销路广,不如回来发展!”半开玩笑的一句话,让陈启俊动了心。祖传的养蚕手艺肯定没问题,但还需要蚕房、土地、资金等,谈何容易?
镇、村知晓后,主动伸出了援手,帮他落实了蚕房,流转百亩土地种植桑树。有了信心的陈启俊,成立远安县荷叶村天之力桑蚕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建成了小蚕共育室和标准化养蚕室,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桑蚕手工艺,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大幅提升了养蚕专业化水平,每张蚕种的蚕茧产量从80斤增长到120斤。
曾是家家户户都做的老手艺,尘封后被重新开启,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在陈启俊的带动下,荷叶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从事种桑养蚕。村民郑贤翠介绍:“我家养了四张蚕种,年产蚕茧400斤左右,卖给合作社可收入一万多元!”
蚕茧产量提升了,新问题接踵而至,合作社缺少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为此,陈启俊外出考察、多方联络,在镇村的帮助下,引进了整套蚕丝被加工设备,打造“天之力”蚕丝被品牌。
在蚕丝被生产车间,陈启俊和妻子像“舞龙”一样拉丝后,将轻盈丝滑的蚕丝平铺到设备上加工。他坦言:“全部是用蚕茧加工成的真蚕丝,客户口碑很好,基本不愁销路。目前合作社年可生产优质蚕丝被2000余床,产值300多万元!”
“未来计划开发手帕、丝巾、扇子等丝绸制品,打造多元业态。”陈启俊动情地说:“从小就跟着父母养蚕,在蚕室长大。赶庙会买养蚕的簇子,更是童年难忘的回忆。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不能丢了!”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