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融媒讯(记者 张梦萌 宁垦)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校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责任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自三峡大学科技学院驻村工作队入驻远安县旧县镇洪家村以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实干答卷”。
7月的洪家村,红瓦房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与周边稻田嫩绿的秧苗相互映衬,整个村落在红绿色彩的碰撞下尽显灵动。稻田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正和村民望思燕一起,查看秧苗最近的长势情况。稻田旁,水流沿着沟渠奔涌,滋润着田间的农作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三峡大学科技学院驻村工作队入驻旧县镇洪家村后,走访了全村的每一户村民,通过遍访全面了解了村情民情。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洪家村村民发展产业主要以种植稻谷、油菜为主,然而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驻村工作队便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作为驻村的首要任务。
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对上争取资金,推动洪家村灌溉沟渠和机耕道建设项目的实施,共修建沟渠近1000米,机耕道500米。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作物的生长和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拿出真金白银,为村里提供帮扶资金,建设了大米加工厂。在提升大米加工品质和效率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水稻种植规模的扩大,形成了大米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村党支部书记王江华介绍道:“我们这个大米加工厂是2024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的,占地面积大约800个平方,每天最多可以加工稻谷20吨,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5万元左右。”
随着大米加工厂投入运营,本村和周边村落的多数村民都将自家稻谷运到大米厂进行加工。村民曾凡政表示:“以前打米还是不方便,还要过去河那边,旧县镇上街上那边打,现在我们村里办了一个大米加工厂,我们很方便些了,很近些了。”
驻村工作队深知,要让洪家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产业上做文章。除了夯实粮油种植基础,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充分调研洪家村土壤、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引入羊肚菌、车厘子等产品,鼓励村民发展多元产业,为村民增收拓展途径。
对于村里的困难户,驻村工作队鼓励并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并实施产业奖补政策,增加村民生活发展的积极性。村民望思燕曾经是村里的困难户,家人生病,家中劳动力少,收入微薄,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望思燕告诉记者:“李书记她们帮我就近务工,像我们这个农产品,家里的一些干货,养的家禽,米、油,这样的出来了,会定期帮我们销售。现在屋里养的有十几头羊子、二三十只鸡子、十几只鸭子,有她们的帮助,我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都还是充满信心的。”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乡村人口面临?数量减少、结构变化?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的发展,驻村工作队利用学院优势,根据政校企合作规划以及远安县企业用工需求,引导学院学生到远安县域就业和为远安提供人才培训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我县人才需求。驻村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 李莉介绍:“这几年,我们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到远安就业,结合我们的优势专业,像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我们为远安晟泰水电公司输送了30名毕业生。”
针对本地村民务工就业需求,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渠道联系务工信息以及开展技能培训,稳定村民务工收入。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驻村工作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销售方式,组织学校学生利用专业技能,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以及和学院后勤部门、工会合作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洪家村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据了解,驻村以来,工作队帮助洪家村消费扶贫累计50余万元。同时,驻村工作队多次联合学院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村里的孩童、老人送去关爱与关怀。
自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始终以群众所需所盼为发展方向,从产业、就业、教育、人居环境、乡村建设、文化生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如今的洪家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个平凡的小村落,正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李莉表示:“接下来,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扎根洪家村,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整合资源、创新帮扶模式,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与洪家村村民携手,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