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融媒讯(通讯员 宋继志)“以前评课靠经验,现在看数据说话。AI 反馈报告像一面镜子,把我没注意到的教学盲区照得清清楚楚!”10 月 23 日,远安县振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张应霜刚结束《彩虹》一课的讲授,便拿着希沃录播系统生成的 “AI 课堂反馈” 报告与同事交流。这堂借助 AI 技术开展的研究课,不仅是该校数字化教学的首次实践,更成为 “AI 与教育” 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为县域教联体 “AI + 教研” 模式探索提供了鲜活样本。

当天,张应霜老师的《彩虹》课在录播室开讲。40 分钟的课堂上,AI 系统通过无感知采集技术,实时捕捉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 —— 从教师 3.3 字 / 秒的语速,到 34 名学生的举手频率;从 14 分 53 秒的师生问答时长,到 75% 的平均抬头率,数据被同步记录、智能分析。课后生成的反馈报告,如同一份精准的 “教学体检单”,清晰呈现课堂全貌。

“最震撼的是问题类型分析,我以为的启发式教学,其实 82% 是记忆型和理解型初阶问题。” 张应霜指着报告解释,AI 对 PTA 模型教学行为的拆解显示,课堂识记学习占比超 50%,而探究学习、迁移应用等高阶环节占比不足 5%,这与她的自我认知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数据透视,正是 “AI + 教研” 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 “黑箱效应”,让教学细节可量化、可分析,正如浙江心湖小学等先行校的实践所示,AI 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 “教学盲区”,让反思不再停留于模糊印象。
在随后的集体研讨中,这份报告更成为 “共通语言”。老师们围绕 “如何提升高阶提问占比”“怎样增加学生实践环节” 等问题展开热议,不再依赖 “感觉不错”“节奏稍快” 等主观评价,而是结合 “学生应答时长分布”“课堂互动热力图” 等数据提出具体建议。“以前同课异构只能靠经验对比,现在看 AI 生成的师生互动数据,优劣一目了然。” 教研组长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识:AI 让集体教研从 “经验交流” 升级为 “循证研讨”,效率与精准度大幅提升。
“AI 不是要替代教师,而是像‘智能农具’一样,帮我们更精细地‘耕作’课堂。” 振华小学余校长介绍,学校下一步将开展 AI 数据应用专题培训,指导教师从 “看数据” 向 “用数据” 转变,同时联合教联体学校建立 “AI 教研案例库”,分享不同学科的实践经验。
振华小学的实践生动诠释了 “AI + 教育” 的落地逻辑:技术的价值不在于 “炫技”,而在于服务教育本质。当 AI 成为教研的 “眼睛”,教师便能更清晰地看见课堂、读懂学生,让每一次研讨都有数据支撑,每一次改进都有精准方向。在远安,这场 “AI + 教研” 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正在为远安教育数字化转型照亮前行的道路。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