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向晓红)因为一场大雪,龙凤山上的景色格外美丽;
因为一场攻坚战,龙凤山上的故事格外精彩。
一、鲍泽新的“家”
鲍泽新一辈子最大的心愿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2017年,48岁的他在自己的第五个本命年实现了这个心愿。
龙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18号就是鲍泽新现在的家。在这个总共45㎡的家里,除了政府为其配套的桌子、衣柜、电视机等,他自己添置了沙发、冰柜、洗衣机、空调,安装了崭新的窗帘,把这个“家”布置得很像个样子。更重要的是,这个“家”里有了一位更能够代表“家”的概念的人——一个叫姜莉的女人。
鲍泽新48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出生第46天,他的姐姐抱着他在屋里烤火,一不小心,火烧着了他的衣服,烧伤了他的左手和左脚。从此,他成了一个残疾人。上学的时候,同学都歧视他,他因此十分自卑,又十分不服气。14岁时,他悄悄离开大山顶上破烂的家,到临县县城与8名少年租住一屋,没有正当职业,一直“混”到19岁,在此期间他的父母都以为他死了。当他再次回到大山顶上的家,姐姐、哥哥们出嫁的出嫁、成家的成家,这个“家”更加破碎。他种着几亩长不出多少玉米的瘦田,看不到希望,于是再次离开这个“家”。
在县城,鲍泽新送过报纸,收过废品,积累了丰富的经营技术和社会经验。但是,他居无定所,依然没有一个“家”。
2010年,鲍泽新来到南漳县巡检镇的峡口集镇上帮一个养猪大户养猪。他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踏实赢得老板的信任,一干就是七年。这期间,他掌握了养猪的技术,还与老板达成协议,利用老板闲置的猪圈,自己投资养猪。应该说,这时的鲍泽新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了。可是,老板看到猪的行情好,要收回他租用的猪圈。鲍泽新身在异乡,倍感无助。
正在这个时候,家乡的父母官——龙凤村党支部书记薛明华打来电话,告诉他家乡正在开展精准扶贫,他作为残疾人被评定为重点贫困户,不仅可以享受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还可以住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鲍泽新向薛书记询问自己在峡口镇上还养了10头猪怎么办,薛书记说现在有产业扶持政策,可以回到村里发展养殖业。鲍泽新当即决定回到家乡。他于2016年底回到龙凤村住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第一书记”,镇、村干部和宜昌市委编办、市农科院、市公积金管理中心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于2017年4月利用自己的山林,投资5万多元建起养殖场。
就在这个时候,姜莉走进了他的生活。姜莉比鲍泽新大两岁,娘家也是龙凤村,从小就熟悉、同情身为残疾的鲍泽新。姜莉原本有自己的家,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异。姜莉的儿子也已成人成家,这样,姜莉也成了一位无“家”可归的人。
命运及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机缘让鲍泽新和姜莉走到了一起。鲍泽新看中姜莉的善良,姜莉看中鲍泽新的勤劳、朴实。姜莉拿出6000元钱支持鲍泽新发展养殖场,并与他每天骑车20多分钟来到山顶的养殖场喂养25头猪、10只羊和200多只鸡。市驻村工作队不仅为鲍泽新落实养鸡的4200元扶持款,还每月为他的养殖场送去200斤生态饲料。到2017年底,鲍泽新靠养殖收入1万多元,加上他作为重点贫困户享受到的低保金、残疾人补助金、光伏分红、香菇产业分红等,年收入近3万元。为了方便运输饲料和货物,他筹资购买了一辆近5万元的小货车。鲍泽新和姜莉过起了有“家”的生活。
今年1月3日,一场大雪将鲍泽新的养殖场顶棚全部压塌,并压死几十只鸡。镇驻村干部刘磊、村书记薛明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灾情并上报。鲍泽新不等不靠,与姜莉一起,每天往返几十里路,自己清理压塌的顶棚,喂养猪、羊、鸡。鲍泽新说,虽然雪灾损失惨重,但他有信心克服困难,在2018年赚回养殖场投入的本钱。
在18号安置房里,鲍泽新说,现在到他“家”里来得最多的不是哥哥姐姐,而是村干部和驻村队员,他们都把自己当亲戚走。今年春节,鲍泽新要和姜莉在这个“家”里好好过一个年。
二、祁世龙的肩膀
2018年1月18日上午10点半,市委编办驻村工作队员雷霖等一行人来到位于店子垭的祁世龙的家时,一家人还在吃早饭。这个时候了才吃早饭,并不是他们一家人懒得起早床。恰恰相反,祁世龙当天早上六点天没亮就起床了。这天凌晨三点,他远在巴东的老丈人搭人家的便车到当阳,他一大早骑摩托车到几十里外的当阳接回老丈人。回来后赶紧做一家人的早饭。雷霖等一行人到他的家时,看到他包着白头巾的老丈人和他们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饭。屋子里很暖和,火炉上的菜虽然很简单,但一家人吃得很香。
堂屋里的桌子上堆了一大堆老丈人带来的礼物:一箱快餐面,一大只腊膀蹄,两尼龙袋小孩儿的衣物。雷霖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祁世龙是怎样骑摩托车驮着老丈人还带着这一大堆物品回到家的。祁世龙端着一碗饭回答雷霖说,还不是摩托车后座绑几样,绑不下的就挂在肩膀上。
1974年出生的祁世龙属虎,但他既没有虎背,也没有熊腰。祁世龙只有1米58的身高、97斤的体重。这个瘦弱的汉子,却是一个五口之家的主心骨。他瘦弱的肩膀,承担的是三位智障、一位下肢残疾、一位嗷嗷待哺的五口之家的全部责任。
祁世龙幼小的时候在大门门槛上扭伤了脚踝,因家里无钱医治,造成他肢体残疾,他从小都是跪在地里干活。他的妻子周小英轻度智障;11岁的儿子祁金锐智力障碍,在县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弟弟祁世均与其共同生活,重度智障,无自理能力。周小英于2017年6月二胎生下女儿祁雨珊,到现在仅7个多月大。
2015年,在县有关单位和扶贫工作队帮助下,筹来5万元,帮祁世龙做了脚疾手术,他再不用跪在地里干活。
远安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后,祁世龙一家被评定为重点贫困户。村里为他们家落实了低保、残疾人补助、医疗、教育等多项扶贫政策,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但祁世龙从来就没有“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他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为自己和全家人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在“第一书记”,镇、村干部和市、县驻村工作队帮助下,祁世龙养鸡200多只、猪1头,种植玉米2亩、白芨0.1亩、核桃树10亩、软籽石榴6亩。农忙时,他一瘸一拐奔波在田间地头;农闲时,他马不停蹄,养鸡,喂猪,挖白芨,挖黄姜,什么来钱,他就干什么。他用瘦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的一片天。2017年,祁世龙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00多元。
三、韩承权的笑声
1月18日,腊月初二,龙凤村“第一书记”和市农科院、市住房公积金驻村工作队员一行四人前往该村二组贫困户家中送年画。
龙凤村作为花林寺镇的高山村,积雪快大半个月了却还未融化,山脚下的部分路段只能缓缓通行,远处的高山上仍然被白雪覆盖成片。
贫困户韩承权家住在海拔806米的高山上,粉刷一新的屋旁有棵古老的皂果树守护着。看见有客人来,主人家的小白狗欢快的跑出来迎接。瘦瘦的韩承权高兴地引客人进火笼房烤火,烧茶喝。
在多方支持和鼓励下,勤劳的韩承权每天起早贪黑,喂养4头牛、1头猪,种植3亩玉米、1亩西红柿,还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养了7只羊和50只鸡。韩承权仿佛不会累一样,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农闲时,他还参加种植养殖培训,学习种养殖技术,与村内外种养殖户进行技术交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生活环境,脱贫致富,2017年可支配收入4400多元。
“政策再好,也要双手弄啊!”韩承权信心满满却仍略有顾虑地说。他2018年还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担心年成不好出风险,不敢贷款,怕还不了款。在交谈中,得知年近五旬的韩承权,至今未婚无儿无女。随行驻村工作队员说,会把这事放在心上,有合适对象会及时牵线搭桥。同时鼓励他,好好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好日子就在路上。腼腆的韩承权爽朗地笑了,笑声中不再带有顾虑,而是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四、刘文强的坚强
在前往贫困户刘文强家的路上,驻村工作队员介绍,现年47岁的刘文强在3个月大时,面部严重烧伤造成二级残疾,妻子出走多年未归,上有86岁的老母亲,下有刚上初中的女儿,生活过得比较艰苦。
在感慨命运多难时,一幢二层砖瓦楼房进入视线,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刘文强的家。据介绍,这是他的5个姐姐出于疼爱弟弟,出资帮助建的新房子。去他家的驻村工作队员一行人听了都很感动,为他,为他有这样重家庭、重亲情的好姐姐。
住上了好房子,这更加激发身残志坚的刘文强改变生活面貌的信心,现在的他已经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乐观面对生活。享受了低保、残疾、医疗、养老、教育等扶贫政策,这更加坚定了刘文强发展生产的决心,他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养牛10头、养鸡80只、养猪2头、种玉米9亩、种西红柿1亩,一个人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多元。
“现在国家对残疾人政策好,能依靠政策保障生活,但仍然要使力才能过上好生活。”刘文强一直很乐观。脱贫还要靠教育,现在女儿就是他的希望,他每周五下山接女儿回家,周日送女儿进县城上学,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刘文强的坚强,支撑起了女儿的未来,展现了男子汉的担当,让人备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