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大山深处,36岁的向小燕奋力打拼

  

  湖北日报讯(记者黄璐,通讯员黄海涛、黄魁)1月13日,天刚蒙蒙亮。

  远安县鸣凤镇南门村5组,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里,36岁的向小燕与丈夫李文明已忙碌起来。

  浸泡豆子、磨豆子、兑水过滤、煮豆浆、再过滤、凝固、放入豆腐槽压成形,7个步骤一个不能少。“我们是纯手工制作,豆腐鲜嫩可口。快过年了,买豆腐的多,生意好,经常忙到深夜。”向小燕说,为早日脱贫,做豆腐、卖豆腐已成为她家主要收入来源。“有国家的好政策,靠自己的努力,好日子有盼头。”她逢人就说。

  前些年,向小燕可没这精气神。父母年老多病,丈夫又患糖尿病。2008年,出生不久的大女儿患上脑瘫。“当时全部心思都在大女儿身上。”向小燕说,她带大女儿四处寻医求药,在武汉住院5年,花费近70万元,积蓄用光不说,还借了外债,生活举步维艰。

  怎么办?她萌生出自主创业的想法。

  柴火豆腐是农村特色,更是向小燕的拿手绝活。2015年4月,“小燕柴火豆腐”作坊正式开张。

  每天凌晨3点起床,做豆腐,6点准时将豆腐装上三轮车,放着《小苹果》,走街串巷吆喝。

  尽管豆腐口感好,价格也公道,但由于地方偏远,知名度小,卖得并不好。“那时,每天起早贪黑做豆腐,生意又不好,身心俱疲。”向小燕说,她曾打起“退堂鼓”。

  南门村村委会得知此事后,伸出援手。不仅免费为“小燕柴火豆腐”做起一块大大的招牌,还在网上帮她做广告。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小燕柴火豆腐”渐渐有了名气,买豆腐的人多了起来。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她家还享受了低保、光伏发电、参加电商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如今,靠卖豆腐,她家每年可增收近3万元,是2014年之前的10倍多。“今年,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也批下来了。正在找门店,想在县城中心开店,同时在网上销售,生产更多种类豆制品。”向小燕说,她想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小燕柴火豆腐”成为当地特色食品。

  小作坊的火炉边,丈夫张罗门店生意,两个女儿跟在妈妈身边,向小燕一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