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为群众点亮希望的灯

  作者:刘清

  作者单位:县卫计局

  所驻村(社区):花林寺镇慈化村

  在远安县最南端,距离远当一级公路6.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慈化”的小山村。全村版土面积8.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余亩,山林面积8500亩,60多口大小鱼塘星罗棋布在山间地头,这些就是全村926名村民赖以生存的来源,他们如世世代代的祖先一样“靠山吃山”,以农耕为生。

  2017年10月,满怀忐忑的心情,我随着村“第一书记”何怀林书记踏上了慈化这片土地。对扶贫工作一窍不通的我急得觉都睡不安稳,何书记鼓励我说,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急不得。白天,我跟着驻村队员一起入户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晚上回到村委会临时寝室连夜梳理汇总,与工作组一起商讨解决问题办法。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内心非常充实。在工作中也有个别村民不理解,言语中冷嘲热讽,面这种情况,何书记怕我有思想包袱,安慰我说:“小刘,这也是农村工作的一部分,第一次开屋场会的时候,也不乏红脸出汗的情况。村民其实也是被柴米油盐淹没在贫困的黑暗中太久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点亮一盏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灯”,让致富的光辉照亮这座山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一次跟着何书记走访贫困户,我们去了朱庆林家。朱庆林是一名脑膜炎后遗症患者,还有肢体残疾,哥嫂常年在外打工,他独自生活,照看家里。走访过程中何书记发现他家里的收拾的整整齐齐,唯独床上发黑的枕头皱成了一团,第二天回县里便从家里带了一个新的枕头来并帮他套上了枕套,朱庆林连声道谢。帮他整理被子的时候,何书记看见他的木床脚凳因时间过长已经有些不结实了,随后何书记又通过“阳光超市”政策为朱庆林争取到了新床,驻村干部帮助送到了他家里。一周后何书记却听说新床还原封不动地放置在朱庆林家,连包装都没有拆过。“难道是新床有问题?”何书记带着疑问来到朱庆林家,经过询问发现原来朱庆林看不懂安装说明,周围的村民也不会安装,只能眼巴巴看着新床着急。何书记当即叫来驻村干部刘刚,两人合力拼装床架,经过一个下午终于将新床组装完成。朱庆林开心地笑了,何书记也舒心地笑了,夕阳中的小路,他和他的队员们的背影留在了村民的心里。

  

  87岁的老奶奶周长菊住在村委会附近,由于连日阴雨,她在火塘旁搭了个木板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得知这一情况后,何书记自费为老奶奶买了折叠床和过冬衣物,工作组的其他人只要有空也去周奶奶家串门,陪她说说话,帮她添添柴。每次离开的时候老奶奶都拉着我们的手,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嘱托:“天气冷多穿点,别冻着啦,工作忙不用来我这里的”。老奶奶的一句话让我在这凛冽严寒的冬日收获了一份别样的温暖与快乐。

  村里的贫困老人生病,他们亲自开着自家的车送其到医院,帮助办理入出院手续,落实医疗扶贫报销政策;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的平台为贫困户众筹医疗费用;组织全体职工来村开展环境整改大扫除;开展最干净农户评选贴牌、暖冬大走访活动;12月30日卫计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筹备着为村里送上新年“大礼”……

  经过不懈的努力,除了日新月异的村庄,悄然改变着的还有人们的心。村里的老村医吴成芳在泛黄的日记本里写到:几十年来我再次感受到了过去“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作风……

  携手前行奔向未来

  根据走访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问题,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将改水工程、道路硬化、灌排设施、卫生设施、产业发展、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具体化,敲定了村里的三年项目发展规划,再通过屋场会等形式的宣传,多次走访,化解村民心中的疑虑,一部分最初不理解不支持的村民最终也积极主动参与到村庄建设中。

  三年规划需要逐步完成,整治村容户貌是村庄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作的第一步。12月2日卫计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对村主干道、河道,进行了一次村级全域白色垃圾清理工作。接下来又对全村垃圾池准确定位后立即动工修建,维修改造43处垃圾池,又投放50个垃圾桶,有效解决了垃圾露天堆放问题。通过不定时入户检查、百分制打分评比的方式,卫计局协同村道德理事会对全村常住农户进行了2017年第四季度检查。12月25日,对评选出的81户最干净农户予以表彰奖励,为他们贴上了“最干净”光荣牌,并送上了奖品,在全村营造出了人人爱干净的良好氛围,慈化村的“颜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针对慈化村民反映的新堰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质量不达标情况,何书记实地核实后立即联系主管部门县水电局、工程施工方共同察看现场并制定整改方案,一个月内整改到位,确保不影响春播。对于部分村民反映的电力设施老化,电压不稳用电问题,实行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升级,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困难……

  村民反映的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在我们每一个扶贫干部的眼里、心里,村里村民的家庭构成、健康状况、生活来源等情况都能如数家珍,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然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不论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村民都乐意拿出来与我们分享。朱家彬家里改造厨房,邀请我们去帮忙参考设计;毛红江家四头肉猪出产,今年发展的母猪又生了十多个小猪仔,第一个打电话邀请我们去赴年猪宴;临近年关,焦圣明家新做了新鲜豆饼,马上拉着我们去他家品尝……时间久了,他们把我们看成这个村的一员,我们也像村民一样深深地融入了慈化这片土地。慢慢的,我也领悟出了习总书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

  在驻村的日子里,我们每天耳濡目染,亲自体验并见证着慈化村的蜕变,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大的欣慰是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我们为村民点亮了致富路上希望的明灯,他们则给予了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和家人般的温暖,一路上携手前行,奔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