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远安·丰收季】“订单式”秸秆回收 再添金秋好“丰”景

远安融媒讯(记者 伍玉华 虞顺意 通讯员 何哲)秋分时节,我县9万余亩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蜿蜒的沮河与金黄的稻田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喜人的丰收图景。今年,我县依托养殖企业,“订单式”回收秸秆后加工成饲料,在助农增收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走进洋坪镇,金灿灿的稻田映入眼帘,一株株颗粒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稻浪,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双路村村民杨云告诉记者:“今年种了4亩多田,产量还蛮好,一亩田达1400多斤干产,我今年种的这个品种也还蛮好,管理的也还好,产量比往年都增产了。”

今年除了稻谷增产,让农民高兴的事,还有稻谷收割后的秸秆有了新去处。通过在联合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同时利用秸秆还田离田新技术,一部分秸秆粉碎实现了还田。还有一部分秸秆,则通过镇、村协调,被当地养牛企业“订单式”收购。杨云告诉记者:“碎的我们就翻耕到田里了,做有机肥料,下一季好种油菜,可以说是省时又省钱。我们这里养牛场的需要,我们就都卖给他们,一亩田可以弄个几十块钱。”

等待收割作业结束,早已在田埂上等待的农机手,马上操作打捆机开始打捆作业。只见秸秆被打捆机处理成一个个柱形的稻草垛,马上被运送到养牛企业加工成饲料。整个过程无缝衔接、有条不紊。洋坪镇双路村金牛垭养牛场负责人陈传望告诉记者:“每年到冬天牧草就没的了,没的了我们就年年从外地拉,运费方方面面的成本太高了,现在我们就把我们附近村民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利用起来了,备点青储或者干储,现在这个成本也大大地降低了,每年还可以节约个四五万块钱,这是一举多得的事。”

从“一烧了之”到科学还田,从无人问津到变废为宝,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后,洋坪镇依托养殖企业,每年可收购秸秆6000余吨,助农增收2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也是我县探索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洋坪镇经济发展办农业综合岗工作人员谭金强介绍道:“我们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从稻谷的种植、收割、秸秆收集、稻谷烘干到大米加工,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更加轻松、科学、高效。”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洋坪镇坚持创新思维,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建设水稻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推广5G+无人机技术,让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了现实,为丰收的金秋再添一抹亮色。洋坪镇副镇长杨安宁表示:“稻浪翻涌、果蔬飘香的丰收景象已成为我们的一张亮丽名片。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全镇农业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深化‘瓦仓大米’品牌建设,推进农旅深度融合,激活丰收经济,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