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作出重大部署,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近日,浙江义乌一学校地库接娃模式走红。地库冬暖夏凉,配齐了安保人员保护学生,设有休息座椅,还有电子屏幕显示学生们的放学信息,在“神兽归笼”的9月,义乌这一“地库智慧接送”不仅缓解交通压力,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也方便了家长,实属达到了接送“神兽”的创新新高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课程创新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步骤。在社交媒体上不乏各类“花式教学”,还有不少教师积极运用自媒体为学生们讲解试卷、答疑解惑。近年来,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课、美术课和科学课等课程,与原先相比,心理课的课程数量明显增多,心理教师会利用专业所长及时开导学生、帮助学生;美术课的老师则是经常带领学生去室外写生,利用美术让孩子发现美、欣赏美;科学课的老师则是运用科学小实验来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促进对科学的理解……
课外的创新展示了学校独有的青春活力,宜都的杨守敬小学,课外就会有爱好舞蹈的老师带着学生们组成一支舞蹈队伍,一步步教他们舞蹈动作与步伐,学习既时尚潮流又符合小学生跳的舞蹈,渐渐地,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会了跳《让我们荡起双桨》《少年》《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又如湖南株洲的八达小学在公共区域设置体育器材共享区,使孩子们在课间也能打乒乓球、拍篮球,让孩子们在课间自由又开心地玩耍。相较于占用“课间十分钟”拖堂讲课,孩子们更需要这十分钟来放松身心,玩一玩自己想玩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在课外学习舞蹈,还是在课间积极锻炼,都旨在让学生们劳逸结合,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在充满活力与美好的学校度过快乐的童年。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要敢于走出传统课堂。对于孩子们来说,“文化场馆热”不仅仅存在于暑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另外一个园地。孩子们在博物馆中,拥有一场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穿越”到从前与历史对话,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到历史传承与当地风俗,更加直观地欣赏到传统文化,也更能促进孩子们去主动学习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同理,在户外活动中近距离观察树叶的形状、昆虫的样子,在激发孩子们对于自然与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教会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教育上的一步步创新让孩子们收获了一个快乐又纯真的童年,利用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创新+”举措也更加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在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扬帆起航,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远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廖玮雯
来源:三峡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