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远安·创新梦工厂】远安禾木生物燃料有限公司: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让“生态包袱”成为增收“香饽饽”

远安融媒讯(记者 王亚男 何磊)在我县,曾经被视为“生态包袱”的秸秆,如今正通过一家本土企业的创新实践,摇身变为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带动农户增收的“香饽饽”。这家企业便是远安禾木生物燃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禾木公司以“变废为宝”为核心,深耕秸秆综合利用赛道,构建完整产业链,在生态保护、经济增收与社会效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为远安县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禾木公司坐落于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00万元。走进禾木公司的生产车间,秸秆“变身”的奇妙过程正在上演: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混合林业废弃物,经粉碎、烘干、压缩成型等工艺处理后,成为密度高、结构稳定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颗粒燃料的制作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胶黏剂,完全依靠秸秆自身含有的木质素作为天然黏合剂,既保证了产品的绿色环保,又契合了循环发展的理念。公司总经理余家培介绍:“我们的生产原料,是从全县各地收集而来的,主要包括各地农户种植的玉米水稻秸秆,还有农林果园的废弃枝条。我们会组织移动粉碎车统一上门收购。”

凭借优质的产品,禾木公司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已形成多元化应用场景,覆盖县内外工业、农业、家庭等多个领域,可实现减排增效与资源化反哺。在工业领域,它可作为锅炉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化工、板材等行业的高温蒸汽生产,帮助企业降低成本20%至30%,碳排放较燃煤减少90%。在农业领域,它不仅是农业合作社烘干粮食的“好帮手”,还能为大棚种植提供温室供暖,提升温度控制精度。同时,它还可用于家庭壁炉、农村土灶的取暖烹饪,燃烧时长是散煤的1.5倍,且无烟尘污染,燃烧后产生的草木灰,经加工还能成为优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20%,真正实现了秸秆“从田中来,到田中去”的闭环。

作为远安县“粮—秸—能—肥”循环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禾木公司不仅专注于自身发展,更积极联动各方,构建共赢生态。在收储运环节,公司结合实际建立了四个秸秆收购点,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以每吨280元的保底价向农户收购秸秆,直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助力远安县“双向收益”机制落地;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有效降低了秸秆转运成本,破解了秸秆“离田难”的痛点,确保秸秆能及时、高效地转化为可用资源。茅坪场镇瓦仓村七组村民付帮松介绍:“过去我们和周边的农户种田收割后,剩余的秸秆都是烧了,确实有点污染环境,现在禾木公司统一上门回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环境也有了改善,废弃的秸秆也换上钱了,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好事。”

据了解,目前禾木公司预计年处理秸秆能力达15000吨,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公司计划到2026年底,年消化以谷壳为主的农林废弃物7万吨,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5万吨,年降碳量4.95万吨,为远安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格局注入更强动力。

“产业做优、产品做精、品牌做响”是禾木公司的发展目标,也是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承诺。从“焚烧堆积”到“循环利用”,从“生态包袱”到“产业财富”,禾木公司正以秸秆为纽带,串联起农业绿色循环的“产业链”,也奏响了远安县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乐章。余家培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生物质燃料精深加工,提高生产能力。同时扩大原料收购覆盖范围,逐步在全县各乡镇设立收购点,帮助更多农民增收。未来,我们也会持续以“减污降碳”为核心,完善秸秆价值链条,让秸秆回收在守护远安绿水青山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审:刘世卫

二审:周大威

三审:陈大春